- · 《生态毒理学报》征稿要[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方[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数据库[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栏目设[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刊物宗[09/01]
生态毒理免费论文网(生态毒理学会)(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发生新的,新闻报道都会有这么一句话“从完成基因测序来看,目前引发的毒株是什么什么毒株”! 其次,正因为病毒这种非常简单的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发生新的,新闻报道都会有这么一句话“从完成基因测序来看,目前引发的毒株是什么什么毒株”!
其次,正因为病毒这种非常简单的结构,所以它很容易发生变异,尤其是像新型冠状病毒这种本身还属于单链RNA病毒,易突变是它最大的特点!
不过变异,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新闻了,因为在今年3月3日,由我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中,就有一篇论文《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中,明确提到了,新冠病毒株已发生了149个突变点。那为什么当时变异没有引起像现在“德尔塔”那么有影响力?
这主要是因为并不是每一次的新冠病毒突变都会引起病毒发生实质性变化,而只有我们发现新冠病毒出现了传播力、毒力增强、或者是使我们现在的检测手段、治疗方法、疫苗效果降低,才会把它列入为“担忧变种”,即VOC,而“德尔塔”就属于“VOC”。
所以,新冠病毒突变,变异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这是病毒必然会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目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远远不止我们所知道的那几种,就拿目前感染新冠时间最长的一名患者来说,该患者感染新冠病毒长达318天,体内就变异40次,更别说新冠病毒在巴西、印度、美国等大规模人群中流行,这变异次数是非常常见的,只不过其他变异毒株没有像“德尔塔”这样流行!
为什么这一次的变异毒株叫做“德尔塔”,而不叫什么张三李四等其他毒株?其实对于新冠变异毒株的命名,我们世界卫生组织是有一套专门命名方法的,这除了为了统一,大家更好的交流以后,最主要是为了避免病毒污名化、地方化、政治化,因为病毒是我们人类共同敌人。
那这个“德尔塔”是咋来的呢?
先给大家看一张图:
这是一张希腊字母表,大家可以发现,里面是不是有很多熟悉的字眼,“阿尔法”“贝塔”“伽玛”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之前的新冠病毒的主要流行毒株!
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命名的?
就是在今年5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把我们全球的“担忧变种”用希腊字母按发现顺序进行了重新命名。
比如最早在英国发现的“担忧变种”B.1.1.7 就被命名为阿尔法( Alpha),而紧接着最早在南非发现的 B.1.351 就是贝塔( Beta),再往下最早在巴西发现的 P.1 为伽玛( Gamma),而德尔塔( Delta )变异毒株则是最早在印度发现的 B.1.617.2。
那现在新冠的“担忧变种”就只是发展到了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毒株“德尔塔”嘛?
并不是!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新冠“担忧变种”已经发展到了“拉姆达”,即希腊字母第11个——lambda,这是在秘鲁首次发现的。
而且目前有研究指出,这个“拉姆达”变异毒株,已经扩散至31个国家地区,尤其是在秘鲁所在的南美洲传播率非常高,同时目前这个变异毒株在英国等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了,最重要的是有研究发现这个拉姆达变异毒株感染细胞的活跃程度可能要高于我们目前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还会出现抗原漂移,致死率高达35%,很可能比现在的“德尔塔”更凶悍!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醒认识到,病毒不是在国内旅行中无中生有变出来的,是部分地区国门没有守好,偷偷渗进来的,发现了及时扑灭就是。而且在未来一年时间,这种常态化防控,依然是我们生活的主流模式。
最后,我们讲一讲变异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到底跟我们之前的新冠病毒哪里不一样?为什么接种疫苗还会被感染?接种到底有啥用?实际上,德尔塔病毒,主要变异在我们的新冠病毒像刺一样的小突起,即如下图的刺突蛋白的部分:
而这个蛋白就好比穿在我们人身上的外套,以前是这样一件外套,然后到了印度以后,非常善变,变出了德尔塔这一款外套。
这款外套最大的特点就是破坏力得到了增强,更容易躲过我们免疫细胞追杀,进入到我们的细胞,对我们人体产生破坏,同时传染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像我们以前所谓的“密切接触者”的概念早已经不适合这类德尔塔病毒了。
有的人就接触了10几秒,就被感染了,而且传播能力堪比水痘,平均一个感染者能感染5-9人,而且排毒期达到了18天,这给我们之前说的14天隔离,都是有影响。同时,感染以后这个病人开始症状不明显,发热的较少,而且,德尔塔毒株感染后,症状不典型,很多只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但是它可以在短短10天传染五六代病例,并且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时间还提前。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zonghexinwen/2022/1207/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