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图视生态与社会情怀读于会见油画作品有感(4)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83 至1987 年,于会见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学习期间,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中央工艺美院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思潮活跃,画家的

1983 至1987 年,于会见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学习期间,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中央工艺美院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思潮活跃,画家的艺术思想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在之后的艺术生活中,画家见证了我们这个伟大变革时代大地上所发生的种种积极和消极的变化,他说:“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价值体系是自由思想的无限放大,解放了艺术。其价值体系和标准影响了世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同时,其殖民色彩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面貌, 成就了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这是开放的中国合理的发展过程, 但应该是短暂的,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6]。 在我们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工业文明、资本、现代化等‘现代性’话语冲刷着民族的文化个性”[8],过度注重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发展。 “利益驱动(肉)导致信仰缺失(灵),国民的生活品质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升,反而愈发产生普遍的社会浮躁与焦虑心态”[9]。 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民族自大和民族虚无都不是正确的态度,“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不能淹没了多元文化。民族主义、地域主义、个人主义是多元文化的基础。站在民族的、历史的、现实的文化背景中,多元文化是一种价值选择。 西方后现代艺术无疑是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产物,我们无意去评说其好坏。 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有清晰的判断与思考,构筑自身的价值体系与标准。 艺术的当代性或者说是世界性,首先是艺术家所生存的民族性与社会性”[6]。 画家以“塔”来暗示中国文化本身就有其包容性,在文化的发展中,中国文化要能化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文化生态,形成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 看轻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弃之如敝履。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大地就会变得如《苍白》描绘的那样: 那些活态的传统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最后变成博物馆中的展品。失去了其文化之根,大地就像过度粉饰的女人,难以看出其本来面色而成苍白,这也是《苍白》这件作品意义之所在。

四、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 用之不觉, 失之难存”[1](P169)。 画家于会见因为熟悉、热爱这片土地,不忍其受到伤害,他“决意抛弃唯美,抛弃了形式,抛弃了虚与实,抛弃了色彩与光线,抛弃所有我知道的清规戒律,把自己逼到绝地上去绘画。 画生存体验,画视野中的生存状态,画苍茫大地的精神气质,画心中的世界”[6], 并不仅仅把所描绘的对象单纯看成是独立于创作主体之外的审美对象,纯粹自然真实地去再现它, 而把对象看成是心灵的象征、情感的符号,使画境超越现实而又在更高层次上回归现实。画家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述说着大地的苍茫和血泪,直面人生,直击当下,直指人心。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 于 会 见. 大 地 是 一 张 皮[EB/OL].

[3]杭间.苍茫的“存在”——关于于会见的油画[EB/OL].

[4]苏丹.“‘会见大地’——于会见绘画作品展前言”[EB/OL].

[5]成倩.“朱雀”的形成及与“凤凰”的混淆[J].学术探索,2014(9):133-136.

[6]于会见.天下面,地上面,是一张图[EB/OL].

[7]李翔海.民族性与现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邹广文.“彰显”与“迷失”:中国人自我观演变[J].人民论坛,2012(23):74-75.

[9]邹广文.“中国道路”的省思与前瞻[J].理论视野,2010(12):17-18.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qikandaodu/2021/0304/613.html



上一篇:论影片金刚骷髅岛中的生态启示
下一篇:年河北省大气污染状况分析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