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图视生态与社会情怀读于会见油画作品有感(3)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为大地输液》中,乌云低垂的天空下、了无生气的大地上,充斥着怪诞而鬼戾的气息,到处是吐着浓烟的工厂。泥土是黑的,树木是黑的,天空也是沉沉

《为大地输液》中,乌云低垂的天空下、了无生气的大地上,充斥着怪诞而鬼戾的气息,到处是吐着浓烟的工厂。泥土是黑的,树木是黑的,天空也是沉沉的暗蓝色的黑。 在大片的黑色之间,夹杂着被开挖的灰红色痕迹,这是各种大建设工程遗留印迹的真实记录。这在画面色彩上起到节奏变化和对比的作用,促人警醒,给人以启迪和反思。不计后果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已经使大地奄奄一息, 不堪重负。在这充满了吊诡的悲剧感和荒诞意识的破旧环境中,中间竖起的一个高大输液架上,挂着血浆和各种营养液,黑、红、白、黄、青等色的八只凤鸟在空中欢快飞舞,用爪勾抓着输液器的胶管为大地输送各种营养液, 他们是胸怀大爱挽救大地生命的医生、护士,给大地带来吉祥和希望。大地母亲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是我们的生存之源,从不计回报。然而我们过去对大地欲望太多,索取过度,如果再不休养生息,大地将难以为继。 古人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里的“方寸地”不仅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更是指我们良心的这块“心田”,用心审视谋划,要给后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更替。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1](P167-168)。 画家以象征的、隐喻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对社会发出警醒:我们不能再做“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我们不能等到“大地”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时再回头又去花大代价进行“治疗”。

三、纠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塔”

生态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生态,也包含着文化生态,它与自然生态有着密切关联,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流传下来的并已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 画家描绘的这片土地,深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记录了中国历史沧海桑田的变迁。“沟壑田野间散落着一堆一堆的村庄,土崖长满了酸枣,古迹寺庙、英雄墓冢、电厂、铁路、桥梁、高速公路、古塔密布在土丘之中。土地散发着光,大大小小的烟囱、高压线塔像一个个英雄耸立在田野上。 忙碌的人、飞奔的汽车、火车在土地上像一个点、一条线。标志着这就是二十一世纪”[6]。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等等编织着“中国梦”,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 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 也助长了世人对生态环境的傲慢态度。工业化、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已全面渗透,使得人类在和自然相处中产生异化。 在这个异化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侵蚀,这导致中国人“传统‘生活世界’的崩溃和人生意义迷失的危机”[7](P77)。画家看到了这种异化和危机,并以“塔”为传统文化的意象符号,来传递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现状的深深忧虑和纠结。

“塔”最早是来自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佛教精神的物质体现和佛教文化的形象纪念碑。中国的塔文化,是人文、历史、宗教文化的衍化,它和天地相接,以隽雅挺拔的优美形象为山川名胜增添了风采神韵,代表着神圣,具有镇邪、纳福、迎宾、吉祥、保风水等功能。这种在千古文明传承过程中对外来文化吸收、融合、改造的艺术智慧,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是我国劳动人民文明智慧的结晶。 在这里,画中的“古塔”就是尚遗留在我们眼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现代社会,神圣的塔又被誉为工业文明的符号,各处遍布着发电厂的冷水塔、输电线铁塔、电视塔、移动塔等等。在画家的作品中,不管是古塔还是现代的塔, 每一幅风景中都有其身形,“金字塔、斜塔、佛塔、电视塔、移动塔,一个‘塔’字就有道不尽的故事和传说”[2], 其体现的是现代和传统的文化交织。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见证了太多因咄咄逼人的无知和权力被滥用而对地上地下的传统活文化肆意践踏和毁坏的现象。画家通过“塔”这个图式符号把他的忧虑、纠结传达给观众,表达了他的讽喻、质疑和引起人们重视和思考的愿望。

《看塔》中,大地笼罩在艳阳下,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一株古柏耸立,处在暗影中已经倒塌的只剩下两层佛塔旁边, 几个人围着认真地观看、研究。这是对当前现代文明背景下传统文化失落的质疑和忧虑, 试图唤起人们正确对待传统并加以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流失》的前景中低矮的古塔和远处工厂里高低错落的各式塔的对比, 还有《远水》 前景中的古塔都述说着这片大地曾经的文化辉煌,但在“以夷为师”为起点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已显冷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和渗透。 《故土》(组画)第二幅中被现代化工厂取代的古塔明显隐喻了在现代性裹挟下传统文化的消亡。当观众看到《崇高》(组画),往往会感到震撼,并产生疑问和思考。十多幅黑、红、黄、绿、蓝、灰、白等色彩不一,形似垃圾组成的造型各异的塔,“雄伟崇高”,挺立在你面前,直指向天空,逼视着你的眼。 塔虽然是神圣的, 但在这里你首先感觉到它已不是塔,而是一种意象, 是一种借喻的符号——在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 市场化模式下形成的各种物质化符号, 以及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而打着各种旗号、 各种主义, 用各种材料堆积起来的自认为崇高和神圣的文化精神标记。 然而在画家的眼里, 它们中有的只是两个粗鄙和雄性字眼的国骂而已,画家表达了一种“不可表达”的形式化、矛盾化的效应。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qikandaodu/2021/0304/613.html



上一篇:论影片金刚骷髅岛中的生态启示
下一篇:年河北省大气污染状况分析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