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应用型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生态机制探究*(3)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校主体地位:一是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高校“智库”作用,紧密对接产业和社会发展需

高校主体地位:一是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高校“智库”作用,紧密对接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做好战略规划,找准契合点,实现深度融合;二是积极主动、密切联系,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一大批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培养师资、共同技术研究、共建实验室等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融合的合作格局。

企业主体地位:企业发展提升需要大量的核心技术人才,企业技术研究攻关也急需高层次专业人才予以支持,而教育和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一是要积极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质量评价等;二是要主动寻求战略机会,建立联盟机制,共同研发、共同实践、共同推广;三是建立学生实习实训畅通渠道,让学生真学真做、学真本领、做真实物,提供真实可操作的体验学习平台。

(四)建立完善的深度融合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

一是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出台推进校企融合的相关文件和管理制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引领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三是改革招生制度,加大学校自主权,支持设立校企共建专业,明确校企专业学费标准;四是出台合作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2.经费保障

一是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校企合作试点高校、校企重点项目;二是高校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合作专业、人员培训、队伍建设和评优评奖等;三是企业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技术推广、平台建立和基地建立等。

3.人员保障

一是成立校企双方专家成立的工作小组,指导推进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强智力投入;二是加强深度融合,在企业建立“学校工作站”,在高校建立“企业进驻站”,既整合高校学科科研的资源与优势,同时紧握技术发展和企业需求,打造科研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技术平台,从而推进高校和企业的共建共融。

校企融合生态机制的建立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广阔前景,更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重要保障,在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更替发展的今天,高校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专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高校只有不断地深入融合企业;企业只有不断地关注人才培养,企业人员只有不断的深入本科教学,如此校企深入融合才能带来高校企业的共同发展和高度繁荣。因此各高校必须尽快建立稳定长远的校企融合生态机制,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供给和技术革新。

[1]郝传波,等.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139-142.

[2]林琼,何敦培,陈梅香.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生态系统与机制建设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6):128-132.

[3]朱惠娟,陈琳琳.应用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J].教育观察,2018(9):56-58.

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环境、新态势,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还远远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变化与要求。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大论断,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新时代的使命。作为一所具有行业背景、矿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改造升级的机遇面前,如何深化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如何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如何构建新型的、实践性强、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一、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和特点高校与企业合作由来已久,尤其自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大多数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型,开始随众贴上“应用型”标签,“校企合作”因之成为高校最火热的流行语。纵观目前各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单一”。一是合作形式单一化。所谓合作多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人员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二是合作模式单一化。所谓合作多是各学院与企业签订实习实践基地等框架协议,多是为了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环节,企业多是被动的无奈的应付式的接受。三是合作内容单一化。所谓合作多是时间短、形式多、内容少,只能看不能摸,走马观花式的转转,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系统、实实在在。四是合作人员单一化。所谓合作校方多是某专业教师,他们本身缺乏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企业多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并不熟悉。五是合作主体单一化。所谓合作多是学校积极、学校主动、学校热,而企业多是被动、不想参与、不积极的状态。二、“校企合作”与“校企融合”所谓“合作”即指双方为了一定的目标而互相合作、互相配合的联合方式,常常是阶段性的;所谓“融合”即指双方密切结合,互相支持、互利共赢的深度合作,一般是持续性的。在高校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校企合作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蓬勃发展着,不同程度的深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但限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企业发展的利益性和社会机制的缺失性,使得多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表层的、肤浅的、暂时的、单一的、不稳定性的,多数只能称其为“合作”,距离“融合”有较大的差距。所谓校企融合是一个双向发力的整合体,双方是互利共赢、激励约束并存的主体,二者是积极主动的、休戚相关的、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合作,为长期稳定和深远发展共同努力。相反校企合作中高校是主体,是积极主动靠拢企业的单方,而企业往往没有动力、没有利益驱使,看不到合作的战略前景,更感受不到合作后的成效,反而承担了过多的安全责任和社会责任,以致于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应付了事。图1三、“深度融合”与“生态机制”“生态”一词从狭义上讲属于生物学范畴,从广义上来说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凡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等影响因子发生交互作用,形成良性共生体系的都属于生态发展范畴。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是其根本任务,高校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为了建立服务于人才质量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校企深度融合的目的就是在高校和企业之间通过实质性的参与合作建立共生发展的生态育人机制,最终实现企业利益回报和高校人才质量提升。整体性:双方是发展的融合体,高校立足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技术支持、智力保障和社会认可。互通性:双方是发展的互动体,高校要密切关注产业形势和社会需求,企业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与内容,不断沟通、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发展性:校企深度融合的生态机制是动态平衡的,高校可根据社会评价不断反省自查,企业可吸纳符合需求的人才进一步反哺自身发展,从而实现共生共荣。四、构建应用型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生态机制要建立校企之间稳固坚实的桥梁,搭建良性发展的平台,就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校企双体、共同发展”的深度融合的生态机制,协同培育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技术和人才储备,推动行业、区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高效完备的深度融合管理机制成立由政府机关、高校、行业、企业界人士组成的校企协同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就学校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导、提供咨询,就企业技术难题、行业发展形势、人才需求结构、校企合作渠道等进行论证、研讨和分析,畅通学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渠道,扩宽企业行业社会竞争优势,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深入开展。图2建立了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治理、指导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相关机制,制定了适应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构建了校企协同双层评价教学管理机制,保障了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建立了课程置换机制,引入企业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选修课向业务专长、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拓展,逐步实现学术课程、技术课程与职业资质课程相结合。(二)完善灵活的深度融合激励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高校、企业双方主动积极性,避免“一头热”,完善政府工作机制,在制度、管理办法和税收等方面给予参与支持校企合作的企业一定的优惠和奖励措施,真正让企业承担起教育的社会责任,让企业主动走进校园、扎根校园、服务校园。2.通过校企协同平台,一方面,学校通过教师实践锻炼工程,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产学研合作、挂职锻炼,教师过“实践关”,提高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教师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带回课堂,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用实际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聘请合作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带到课堂,建立了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图33.校企双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开展基础理论、实验和实训教学,在校外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锻炼、企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保障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增强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4.根据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无法脱离岗位而又需提高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大力开展送服务上门活动,通过举办中短期技术培训、学历班等形式,培训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监管人员和工程师等。同时通过项目合作、企业入驻、共建实验室和联合攻关技术难题等形式,共享成果转化效益。(三)调控监管的深度融合约束机制目前困扰高校校企发展的瓶颈就是“一头热”现象,企业没有自主积极的融入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缺乏校企合作工作的社会监督和调控机制,企业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双方的职责义务没有明确。1.政府宏观调控,完善立法体系政府要出台相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例如税收减免政策、企业贷款资助、自主招生权限、学费标准调控措施等,从承担社会责任和经营行为等方面激励并约束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行为;从承担教育使命和国家发展等方面激励并约束高校积极提高教育质量的行为。各级政府要在立法层面上明确校企合作的方式、内容、权利和义务,约束双方行为,保障各自利益,提高自觉性,加强法制化、规范化,为双方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2.社会协调督导,完善评估体系成立评估专家组,将校企合作情况列入企业资质考核内容,将校企合作成效情况列入高校专项督查工作内容,每年进行年度考核,每三年开展一次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政策落实情况、合作深度情况、成效情况,以保障校企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3.双方各负其责,完善职责体系政府主导地位:主要负责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制度,提供环境、资金和社会支持,建立高校与企业双方沟通协调机制,做好桥梁与纽带。高校主体地位:一是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高校“智库”作用,紧密对接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做好战略规划,找准契合点,实现深度融合;二是积极主动、密切联系,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一大批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培养师资、共同技术研究、共建实验室等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融合的合作格局。企业主体地位:企业发展提升需要大量的核心技术人才,企业技术研究攻关也急需高层次专业人才予以支持,而教育和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一是要积极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质量评价等;二是要主动寻求战略机会,建立联盟机制,共同研发、共同实践、共同推广;三是建立学生实习实训畅通渠道,让学生真学真做、学真本领、做真实物,提供真实可操作的体验学习平台。(四)建立完善的深度融合保障机制1.制度保障一是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出台推进校企融合的相关文件和管理制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引领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三是改革招生制度,加大学校自主权,支持设立校企共建专业,明确校企专业学费标准;四是出台合作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2.经费保障一是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校企合作试点高校、校企重点项目;二是高校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合作专业、人员培训、队伍建设和评优评奖等;三是企业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技术推广、平台建立和基地建立等。3.人员保障一是成立校企双方专家成立的工作小组,指导推进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强智力投入;二是加强深度融合,在企业建立“学校工作站”,在高校建立“企业进驻站”,既整合高校学科科研的资源与优势,同时紧握技术发展和企业需求,打造科研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技术平台,从而推进高校和企业的共建共融。校企融合生态机制的建立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广阔前景,更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重要保障,在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更替发展的今天,高校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专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高校只有不断地深入融合企业;企业只有不断地关注人才培养,企业人员只有不断的深入本科教学,如此校企深入融合才能带来高校企业的共同发展和高度繁荣。因此各高校必须尽快建立稳定长远的校企融合生态机制,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供给和技术革新。参考文献:[1]郝传波,等.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139-142.[2]林琼,何敦培,陈梅香.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生态系统与机制建设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6):128-132.[3]朱惠娟,陈琳琳.应用型高校产学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J].教育观察,2018(9):56-58.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qikandaodu/2021/0120/493.html



上一篇:2019年度阿拉善盟生态与农业气象评估分析
下一篇:恰特草成分及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