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药地龙本草考证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地龙是常用的动物类药材,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证[1]。尽管地龙作为常

地龙是常用的动物类药材,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证[1]。尽管地龙作为常用药材,从1963年就被中国药典收录,但是历版中国药典对地龙的来源记载并不完全一致,如1963版药典规定地龙的药用来源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retimaaspegillumMichaelgen或缟蚯蚓AllolobophoracaliginosaTrapozoides的干燥全体,而在1995年版及之后的药典将地龙的药用来源改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retimaaspegillum()、通俗环毛蚓Pheretima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guilielmi(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PheretimapectiniferaMichaelsen。历代本草对其基原产地、功效主治等方面的记载也存在差异,为了正本溯源,本研究对本草古籍中地龙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炮制和主治功效等及现代药典中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地龙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本草文献依据。

1 地龙名称考证

地龙的原动物是蚯蚓,“地龙”一名,最早出现在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白颈地龙,寒,大寒。”[2]地龙的由来可能与“上食膏壤,下饮黄泉,形曲似龙,又能兴云,知阴晴”等有关,而“蚯蚓”一名最早见于《礼记》和《尔雅》,《礼记》云:“缕蛔鸣,蛆州出”[3],此处蛆指代蚯蚓;《尔雅》有言:“螼螾,巴人谓之朐忍,皆方音之转也”[4],解释了蚯蚓的发音来源。蚯蚓一名作为药材最早出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注释:“蚓之行也,引而后申,其蝼如丘,故名蚯蚓。”[5]《日华子本草集注》记载:“又名千人踏,即是行人踏杀者。”[6]《唐·新修本草》记载:“一名土龙。”

古籍对蚯蚓的名字记载颇多,主要有蠖蚓、竖蚕、丘螾、蜿螾、歌女、地龙、白颈蚯蚓等,但在作为药材时,多以地龙、蚯蚓、白颈蚯蚓等相称,并以“白颈者佳”[7]。

2 地龙的基原源流

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地龙的药品来源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retimaaspegillum(),这一种习称“广地龙”;通俗环毛蚓Pheretima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guilielmi(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PheretimapectiniferaMichaelsen,这三种习称“沪地龙”。《本草从新》和《本草备要》均记载:“蚓,土德而星应轸水。”《图经本草》记载:“白颈蚯蚓,生平土,今处处平泽皋壤地中皆有之。”(图1)[8]《本草蒙筌》记载:“穴居在泉壤,各处俱有。”[9]《滇南本草》记载:“白沙蚓,生石峡内,形似蚯蚓,身上有白圈毛,细尾。”[10]

图1 《图经本草》中白颈蚯蚓图示

对于地龙的基原,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但大多数古籍均提到“白颈蚯蚓”。“白颈蚯蚓”这一药物名最早出现于《名医别录》,此后《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古籍均有“白颈蚯蚓”的记载。宋代《图经本草》及《证类本草》附有“蜀州白颈蚯蚓”的插图,认为其“功同蚯蚓”。尤其是《本草原始》一书中所载蚯蚓的图例,清楚展示了白颈蚯蚓的特点(图2)。古人认为“入药用白颈,是其老者”[11],查阅现代研究发现“白颈”在解剖位置上与环毛蚓属蚯蚓在性成熟时才出现的指环状生殖环带一致,为此属蚯蚓所共有。可以认为“白颈蚯蚓”是古人对环毛蚓属蚯蚓的一种统称,但是清代黄去辑的《神农本草经》却记载:“据吴普古本当无也”,认为蚯蚓无“白颈”二字。

我国主流本草均只收载“白颈蚯蚓”作为药用,这就表明在古代地龙药材的主流品种是“白颈蚯蚓”;而且“广地龙”药材质量优于“土地龙”的看法与古人认为“白颈蚯蚓”质量属佳的观点也基本一致[12-13]。

综上,可以推断出“白颈蚯蚓”是古代地龙药材的主要品种来源,2015版《中国药典》所载的钜蚓科蚯蚓特征与本草古籍中所载的“白颈蚯蚓”均相符,这一观点与现有报道一致[14]。

地龙最早被1963版药典收录,在后续9版药典中,在药品来源方面有了很大变化。除继续保留收载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外,在1995年版及之后的药典还增加了3种“沪地龙”的药材来源,即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栉盲环毛蚓,随后历版中国药典修订时地龙来源均未再做更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改变地龙来源的原因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图2 《本草原始》中蚯蚓图示

3 地龙的性味归经及毒性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qikandaodu/2020/1228/468.html



上一篇:基于GC-MS技术研究八角枫对大鼠血浆与尿液代谢
下一篇:复方DHA/PS/ASTA的功能及毒理学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