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鄂南地方民歌戏曲社会生态状况及传承研究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鄂南地方民歌、戏曲现状 (一)基本情况 鄂南地区位于湖北东南,长江南岸,属于山区,现管辖咸安区、温泉区、嘉鱼县等五县一市二区,其音乐文化、民间音乐资源较为丰富,通城

一、鄂南地方民歌、戏曲现状

(一)基本情况

鄂南地区位于湖北东南,长江南岸,属于山区,现管辖咸安区、温泉区、嘉鱼县等五县一市二区,其音乐文化、民间音乐资源较为丰富,通城县的拍打舞和山歌、崇阳县的提琴戏等都是鄂南民歌、戏曲的奇葩,鄂南民歌以山歌、田歌、灯歌、号子等为主,是当地人民以世代相传的独特腔调和方言土语唱出的民间歌谣,[1]一般口头创作,口头流传,演唱形式上有男女单唱和男女对唱、齐唱、一唱齐喝。有着近200多年的崇阳县“提琴戏”,到目前为止,是鄂南保存和传承较好的唯一戏曲剧种,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双和莲》在民间传唱100多年了,目前,全县有各种形式剧团几十个,演员2000多人,演出设备齐全,在当地不论是红白喜事,都会唱上一至两个唱段。同时,提琴戏也是戏曲进校园的必演节目。通城的“拍打舞”是社会推广最好的一种艺术,无论是专业性的舞蹈比赛还是群众性的广场舞演出,中小学课间操锻炼,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通山山歌是鄂南民歌传唱度最广的一种艺术,同时也是近些年向外延伸和拓展推广最成功的一种艺术形式,现如今夏铺镇村民还时常在节日期间举办民歌对唱的活动,乡村的许多老人闲暇之余都会聚在一起听歌哼唱,有的甚至在手机来电提示上都安装的是通山山歌音乐,去年船埠镇的《花溜溜》《望郎来》《十绣荷包》等小调,通过当地歌手演唱,在2019年咸宁春晚上演唱后,很快就被广大群众喜爱,以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国庆70周年的各大汇演上,现已经被中央选中,代表湖北参加全国原生态节目展演。[2]

鄂南民歌、戏曲的题材内容也较为广泛,多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婚丧嫁娶、风土人情、歌颂社会主旋律等形式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递着鄂南人民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其中,通城县以山歌《猜调》为音乐元素向外延伸的歌舞《拍打舞》,崇阳县2013年提琴戏题材电影《老班主》,都备受老百姓喜爱。

(二)特色与优势

鄂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每一首传唱度较高的歌曲,都有一个“故事”,桂花是咸宁标志,多个地方都是以桂花为名,比如:桂花镇、桂花路、桂花街、桂花广场、桂花园等,歌曲《江南桂花香》就是为咸宁市民量身定做的一首创作新民歌,在咸宁人民群众中传唱度非常高,几乎人人会唱上一两句,同时把音乐改编成广场舞形式,方便市民边唱边跳,现有全国推广的普通话版本和有咸宁方言版二个版本。

咸宁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除了“桂花之乡”之外,还是“中国温泉之乡”,每年冬季,来自全国各地游客都会慕名而来,歌曲《温泉河》和大型交诗乐《温泉河》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咸宁地区的民歌戏曲大部分取材于当地的真人真事,也有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人文故事和民俗文化改编而成,比如:大型室外神话剧《嫦娥》就是根据咸宁嫦娥传说改编而成,是第八届“温泉国际旅游节”的文化大餐,其中的音乐、舞蹈、演唱基本上都采用“咸宁素材”。

鄂南位置处于湖北、湖南、江西交界,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在文化的某些特征上,有着三省的一些“影子”,同时也是三省的大融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我们应该凭借咸宁地区的特色及优势把鄂南的传统音乐文化推广下去,让更多的人民继承我们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让咸宁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文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存在问题

鄂南地区民歌戏曲源远流长,大多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存在,每首歌曲都有着自己产生的环境和社会根源。目前为止,对于咸宁地区民歌音乐本题的分析尚处于初始阶段,有简单的录音、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及歌谱曲集等,学界还没有对其总体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对比、文化追溯,民间演唱艺人口述史也需要整理。如何把优秀民歌戏曲引进课堂,结合教学,传承发展,唱新、唱活,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在青年人当中更好的传承民歌戏曲?目前,没有形成改革中的研究成果,也没有上升到文字上的研究,所以对咸宁地区民歌收集、整理、分析,进而对研究鄂南的民俗文化乃至湖北的文化发展都有一定意义。据咸宁市群艺馆资料显示,最早的收集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只是简单地整理一些歌词;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咸宁地区群艺馆组织进行全地区的第二次大规模收集、整理、田野采风,做了大量的民间民歌磁带录音和歌词曲谱的文字记载,在音乐上未做详细的分析;2011年湖北科技学院成立了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中心组织对全区5个县市2个城区的民歌、戏曲、说唱、民间传说等相关的录音、录像、文字等资料进行了再次收集整理,中心资料来源主要是5县市2区的群艺馆提供,主要是1979年、1980年、2009年这三年的文字资料和近三年的部分民间学者的资料,歌曲收集内容较多,收集的地域较广,按地域做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并做了一些概括性的总结。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qikandaodu/2020/1222/456.html



上一篇:图“视”生态与社会情怀 ——读于会见油画作
下一篇: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肠道真菌生态失调和对真菌的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