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期刊导读

你爷爷吃过的盐,会比你“吃”过的塑料还多吗(2)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巴黎地区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大气沉降物中的微塑料回收浓度可达到335个/m2/d,而室内空气传播的微塑料浓度更高。 尽管关于大气中微塑料浓度的研究
。在巴黎地区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大气沉降物中的微塑料回收浓度可达到335个/m2/d,而室内空气传播的微塑料浓度更高。

尽管关于大气中微塑料浓度的研究很少,但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微塑料可能会成为可吸入颗粒物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空气污染的形式,影响人类的健康。

此外,微塑料由于自身较小的颗粒、较大的表面积及疏水性等特点,还会对其他污染物(如苯乙烯、重金属等)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因此微(纳米)塑料还可作为一种载体把吸附在表面的有机污染物转移到生物体内,并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塑料加工行业的职业病

除了“吃进去”的塑料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在塑料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一些特定人群往往会受到更为直接和严重的健康损害。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定义,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而引发的疾病。

(粉尘环境下需要戴口罩工作/图源:123RF)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塑料加工企业易发职业病主要有尘肺病、有机物慢性中毒和噪声伤害三类。如塑料添加剂生产企业所用的原料为碳酸钙 (或高岭土、滑石粉) 粉末,厂房里到处弥漫着粉尘,空气中粉尘含量甚至高达50毫克/立方米以上,长期工作在这种环境中,就很容易患尘肺病。

普通塑料制品加工企业印刷过程中大量使用的油性油墨 (或低档醇溶性油墨) ,有的溶剂中苯和甲苯含量甚至高达5%,而人若长期接触苯和甲苯,易患过敏性皮炎、喉头水肿、支气管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疾病,如果长期吸入苯和甲苯,还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环保部门对一些塑料编织袋企业厂界噪声和工作环境噪声进行实地检测发现,在一间900平方米的大厂房里,30台圆织机一字排开,厂房内噪声实测值达90分贝,圆织机旁的噪声则高达95分贝以上。人长期处于高分贝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头痛、惊慌和神经过敏等不良反应,还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总之,尽管目前关于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处于起步阶段,微(纳米)塑料对人体的真实影响仍不得而知。但多种动物实验均表明,微塑料进入动物体内,会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减少塑料的使用,保护自然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编辑:春雨医生

参考文献:

[1]朱莹,曹淼,罗景阳, 等.微塑料的环境影响行为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J].环境科学研究,2019,32(9):1437-1447. DOI:10./j.issn.1001-6929.2019.07.04.

[2]李红岩,张海峰,李洁, 等.饮用水中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19,38(7):7-12. DOI:10./j.cnki.jsjs.2019.07.002.

[3]张娜,周雅雯,白玉, 等.微塑料对肠道菌群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塑料,2020,34(3):103-110. DOI:10./j.issn.1001-9278.2020.03.015.

[4]DRIS R,GASPERI J,ROCHER V,et al.MicroplasticContamination in an Urban Area:a Case Study in GreaterParis[J].Environmental Chemistry,2015,12(5):592‐599.

[5]陈继军.塑料加工:切莫忽视职业病防治[J].安全与健康,2006(23):43.

[6]杨婧婧,徐笠,陆安祥,罗维,李君逸,陈伟.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及毒理学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8,37(03):383-396.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zonghexinwen/2020/0901/329.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青养健:洗发水排行榜,九款常用产品测评!结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