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生态毒理及其微生物降解(5)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对陆生生物的生态毒性 农药对陆生生物生态风险评价用于评价农药使用后对非靶标陆生生物的影响,一般选择鸟类、蜜蜂、家蚕及哺乳动物等代表性陆

2.2 对陆生生物的生态毒性

农药对陆生生物生态风险评价用于评价农药使用后对非靶标陆生生物的影响,一般选择鸟类、蜜蜂、家蚕及哺乳动物等代表性陆生生物作为评价受体。张晶等[24]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对9·芙家蚕(Bombyxmori)的急性毒性评价,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家蚕96 h的LC50值为20.8 mg a.i./L,属于中毒级;郭耀全等[25]研究发现,95%吡唑醚菌酯20 000倍液对家蚕的残毒期为7 d,5 000倍液、10 000倍液均为14 d;另外,吕铭潇等[26]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家蚕的毒力,其中嘧菌酯对家蚕低毒,而醚菌酯对家蚕中毒。由以上结果可知,不同品种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对家蚕的毒力不同,其中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等对家蚕属于中毒级。根据报道,已经证实部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对蜂类产生毒性作用。金华超等[27]在实验中发现99.5%的肟菌酯明显激活了玉米螟赤眼蜂体内酚氧化酶的活性,表明肟菌酯对玉米螟赤眼蜂具有急性毒性;张宁等[28]通过药膜法和摄入法研究发现,虽然肟菌酯和醚菌酯对非靶标生物斑痣悬茧蜂没有明显的急性致死效应,但对其发育、寿命和行为等造成严重的威胁。也有实验证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对人体存在潜在威胁。Cayir等[29]通过体外试验发现吡唑醚菌酯为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Regueiro等[30]也研究得到吡唑醚菌酯和醚菌酯对原代培养的皮元神经具有神经毒性;Pearson等[31]推测吡唑醚菌酯和和肟菌酯可能会与孤独症、脑部衰老、神经退化等有潜在的关联性。

不同品种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对非靶标陆生生物的毒性各不相同,但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对鸟类、瓢虫等陆生环境生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报道。

2.3 对土壤生物群落的生态毒性

近年来,研究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杀菌剂对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蚯蚓是农田土壤生态群落中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常用作为土壤污染毒理实验的标志生物[32-33]。邓勋飞等[34]研究发现嘧菌酯在使用后对土壤生态具有较高的长期风险(嘧菌酯土壤半衰期较长,为78 d),且其对蚯蚓的慢性无作用浓度较低(NOECW= 3 mg/kg)。Han等[35]发现嘧菌酯会引起蚯蚓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脂质的过氧化损伤和DNA损伤。另外,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均会对蚯蚓产生一定的氧化胁迫效应,并对蚯蚓体腔细胞DNA造成明显的损伤[36]。

土壤微生物也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能敏感地反映出土壤环境的细微变化,其常用的指标主要包括:微生物量、微生物生理生化过程、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37]。Wassila等[38]通过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杀菌剂使用后,几乎都对土壤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并会减少土壤的微生物量及抑制微生物群落的活性。Bacmaga等[39]研究发现,嘧菌酯会抑制土壤的酶活性(如脲酶、磷酸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等)。另外,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多样性还与嘧菌酯的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显著相关,其中真菌群落的多样性随着嘧菌酯所施用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且在最大剂量(22.50 mg/kg)条件下真菌的生理生化活性显著降低。

蚯蚓和土壤微生物在监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对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实验数据中可见这类农药对蚯蚓有明显的药害作用,对土壤的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有负面作用,即这类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对土壤生物群落产生不利影响。

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3.1 降解微生物的筛选、鉴定研究

环境中残留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对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问题越发突出,亟须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降解该类杀菌剂的残留物,消除其潜在的威胁。

研究发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在水中的水解速率受其本身化学结构和pH值的影响,其中醚菌酯的水解速率较快而嘧菌酯则水解缓慢。另外,该研究还指出嘧菌酯在水体和土壤中滞留期较长[20]。因此,需要寻找其他有效的途径降解残留在环境中的嘧菌酯。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具有高效、安全、无残留、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消除和解毒高浓度的农药残留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是治理农药污染的新途径[9]。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残留污染的基础是从不同环境样品中寻找其降解微生物,目前已经发现的可降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的微生物概括如下(表 1)。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qikandaodu/2021/0709/1570.html



上一篇:同步辐射射线荧光和吸收谱技术在环境汞污染研
下一篇: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试材使用现状及管理建议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